股票十大平台华野按照“攻济打援”的策略展开行动
1958年初,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途中抵达济南。他回想起十年前那场意义重大的攻坚战,看似轻松地开玩笑说:“我当时很难啊!”这句简短的感叹,实则深藏着最高统帅在关键时刻的深思熟虑。
它也暗示了济南战役的决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牵涉到华东野战军两位核心将领——粟裕和许世友——在兵力部署上的重大分歧。这背后,更折射出毛泽东对一位关键将领卓越军事才能的深刻洞察与高度认可。
攻城打援:谁说了算?
回到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与负责攻城的指挥员许世友,在兵力运用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主张。这是一个关乎战役成败的关键决策点。
粟裕将军深思熟虑后提出,应将战役重心放在“打援”上。他建议投入18万兵力阻击援军,而攻城兵力为14万。他的理由很明确,过往攻打大城市屡次因援兵而功亏一篑,此次必须吸取教训。
许世友将军则持不同看法,他强调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确保“攻城”成功。他认为解放军在城市攻坚方面的经验相对不足,集中兵力方能速战速决,打援只需起到辅助作用。
毛泽东主席面对两位爱将的各自方案,如何做出最优决策,正是他后来感慨“难”的关键所在。他不能简单偏向一方,而是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出最符合战略利益的判断。
最终,毛泽东给许世友发去了一份详细的电报。这份电报既肯定了攻城是主要目的,又深入分析了如果打援不成功,攻城必然受阻的后果,指示将大多数兵力用于打援。
这一决策,本质上是采纳并深化了粟裕的战略思想。许世友将军服从大局,坚决执行了中央军委的最终部署,华野按照“攻济打援”的策略展开行动。
战役结果印证了这一决断的正确性。仅用8天时间,济南城就被迅速攻克,国民党守将王耀武被俘。蒋介石调来的援军慑于华野强大的阻击力量,未能突破防线驰援济南。
济南战役的迅速彻底,甚至超出了毛泽东本人的预料。他后来也曾提及,这场胜利的速度和效果,让国民党和解放军双方都感到惊讶。
伯乐眼识英雄
毛泽东对粟裕的肯定并非仅限于济南战役的成功。这份认可贯穿了多个时间点和场合,展现出他作为统帅对粟裕军事才能的深厚信任与高度评价。
1953年2月,毛泽东在从南京返回北京的火车上,途经华东地区时,多次提及粟裕。他对陈毅和卫士长李银桥说,粟裕是“会打仗,会带兵的将领”、“立下首功”。
当火车抵达济南时,毛泽东的感慨更是溢于言表。他直接而肯定地评价道:“粟裕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人才,帅才啊!”这六个字,是对一位将领军事成就的最高褒奖。
当时陈毅曾将粟裕比作项羽麾下的猛将樊哙,但毛泽东当即纠正了这一比喻。他强调:“粟裕就是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人民的好儿子,他就是他自己。”这彰显了粟裕的独特价值。
毛泽东对粟裕的特殊礼遇也非同一般。李银桥曾回忆,1948年5月粟裕抵达延安与毛泽东商谈华野作战事宜时,毛泽东破例出迎,并亲切地握住粟裕的手。
毛泽东当时称他为“这是我们的英雄回来了”,还感慨“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这种出迎待遇,在党内和军中极其罕见,林彪是另一位曾享受此殊荣的将领。
1958年初,毛泽东重访济南并再次提及济南战役时,他再次高度评价粟裕。他指出:“粟裕打仗真是一把好手,是人才、将才、帅才。”
毛泽东特别赞许粟裕“考虑问题总是会从全局着想,总是会总结历史经验,做出让人信服的决定”。这正是粟裕深得毛泽东信赖的重要原因。
在1960年代与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的谈话中,毛泽东更是直接地向这位外国名将介绍粟裕。他称粟裕是“自己众多战友中最会打仗的一个”,并特地指出淮海战役是由粟裕指挥的。
毛泽东对粟裕军事天赋的赞誉不胜枚举。他曾评价淮海战役是“一场美食盛宴的代表者”,也曾惊叹孟良崮战役“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粟裕这么出人意料”。
统帅的艰难权衡
毛泽东口中那句“我当时很难啊!”,其深意远不止是平衡两位将领的意见。它更代表着他作为最高统帅,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城市攻坚难题时,所做出的艰难而富有远见的战略抉择。
这一决策过程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统帅艺术。他如何在看似矛盾的观点中找到最优解,并有效地统一全军思想,进行细致入微的兵力部署,是其领导智慧的体现。
济南战役的迅速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一个突破点,它更是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解放军从农村包围城市,向攻克大城市能力的成熟转变。
中央军委在战役胜利后的贺电中明确指出,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济南的经验为后续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提供了宝贵的城市攻坚范本。
毛泽东的决策艺术与粟裕的战略天赋在战争中相互辉映,互相成就了彼此。正是在这种高度契合的将帅关系下,解放战争中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才得以实现。
粟裕也以其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完美回应了毛泽东给予他的信任与器重,成为解放军中不可或缺的帅才。
历史回响
“我当时很难啊!”这句看似轻松的感慨,实则饱含了毛泽东作为最高统帅在关键时刻的深思熟虑与战略远见。它不仅是对一段战役往事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是对粟裕这样一位将才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毛泽东统帅艺术的生动诠释。它展现了他在复杂局面下如何知人善任,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
毛泽东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与特殊礼遇,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将帅相知、协同制胜的经典佳话。他们的关系超越了单纯的上下级,是战略思想上的高度契合与互相成就。
他们的故事,以及济南战役的胜利,不仅塑造了解放军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也为后人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逻辑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盛达优配-配资门户网址-炒股票去哪开户-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出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线下炒股配资网站可能会有一些意外之财入账
- 下一篇:没有了